来源:佚名 更新:2023-07-30 21:57:26
用手机看
图说:吉利FY11定名“星越” 采访对象供图
这几天,吉利汽车火了一把,他们宣布将新车型FY11定名为“星越”,同时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(IAU)申请,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“星越”。如此一来,星越将成为唯一一款与星球共用一个名字的车型。
不仅如此,吉利汽车还展示了申请文件,上面写着:吉利汽车下属天文兴趣小组于2019年2月10日,发现一个新的运行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带小行星。吉利在申请文件中还列出了视星等、距地距离等相关参数。对于“星越”的命名,吉利解释为“以新星闪耀宇宙,以速度越动时光。”文末不忘加一勺“鸡汤”:人类探索不止,我们始终向前。
消息一出,“炸”出了不少天文发烧友,不过大家这次的态度倒是统一:吐槽。如何给小行星命名?这个问题可不等同于如何把大象塞进冰箱一样只需三步那么简单。上海天文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介绍,小行星的命名有着一套严谨的流程。在发现者通过一定渠道报告所发现的小行星后,通常会有其他天文台予以确认。在确认这颗小行星不是已知天体后,IAU下属小行星中心会给这颗小行星一个临时编号。临时编号由发现小行星的年份和两位字母组成,如有必要,后面还会有数字。
这只是命名“长征”的第一步。获取临时编号后,就要为了获得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正式编号而努力了——这段时间可不短,往往需要几年。小行星被发现后,就需要通过持续观测确定其轨道参数。一般情况下,需要这颗小行星至少4次达到“冲”的位置(小行星、地球、太阳呈180°)。像吉利“一本正经”搞出的文件,在刚刚发现没几天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亮度、周期等数据,显然并不合理。
小行星的发现者在获得永久编号后的10年内享有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权。“需要指出的是,太阳系的天体中,彗星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,卫星以神话人物的名字命名,而小行星则可以由发现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命名,这些都是有规矩的。”施韡表示。
一定有人幻想,当自己成为“行星猎手”后,一定要拥有一颗和自己同名的行星闪耀星空。这个如意算盘怕是打得早了——小行星的命名也不是随心所欲的。其中一条就是不允许用发现者自己的名字命名。“命名不能超过16个字符、最好只包含一个词语、比较容易发音、不得有攻击性和侮辱性、不能与已有小行星或卫星的名字太接近。”施韡列举,“此外,小行星的命名不能有商业性质。吉利的‘星越’显然违反了这条。如今IAU对命名把关愈发严格,类似宠物名、虚拟人物的名字一般也不被允许。”不过,机构以自身名字命名所发现的小行星,则是被允许的。
“发现者对小行星命名的建议,会由一个15名专业天文学家组成的工作组进行审核,如果工作组觉得没有问题,符合小行星命名的惯例,命名就可获得通过。”施韡介绍。小行星的命名获得通过后,IAU会通过学术期刊予以公告。此时,小行星的命名才算尘埃落定。
“IAU只会从学术上确认这颗新发现小行星的命名,并不会组织任何形式上的仪式。”施韡告诉记者。普通大众可以向发现者建议,以天文学家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或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非政治家、军事家名字来命名,但申请者仍必须是发现者本人。大家较为熟知的,是去年9月25日,在“中国天眼”竣工两周年之际,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“79694”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“南仁东星”。
“吉利发布的新闻中有多处疑点:首先是否真的观察到了这样一颗新的小行星,大家并没有看到关键信息;其次,短时间内获得并不符合规范的命名,也令人怀疑。另外,吉利宣传中提到的‘IAU近地小行星监测研究员’这个职位不曾听说过。”施韡表示。
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